坚定信心 砥砺前行 不断谱写六安财政改革发展新篇章——六安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ag九游会官方网站
字号:
六安市财政局
发布人:党组书记、局长 汪斌
(2019年8月9日)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类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谨代表市财政局对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新闻界朋友们长期以来对我市财政事业发展给予的关心、关注、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六安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这一伟大成就的背后是六安人民的不懈努力,其中也包括财政系统的默默耕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六安财政牢记职责使命,破发展之题,谋民生之利,兴改革之举,财政成绩斐然、硕果累累,为六安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一、砥砺奋进谱新篇,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是财政实力显著增强。70年来,六安财政经历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从“吃饭财政”到“公共财政”,财政“蛋糕”不断做大。1949年,六安财政收入为704万元,财政支出为47.5万元,财政发展举步维艰。2000年,六安撤地设市,财政收入为14.96亿元,财政支出为18.06亿元,六安财政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截至2018年财政收入已突破200亿元大关。数字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经济基础薄弱的六安财政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整个六安的沧桑巨变和跨越发展。
二是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升。70年来,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六安财政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促进改革、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等工作中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推动六安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财力保障和政策支撑。截至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9070元和11959元,分别是2000年的7.4倍和7.6倍;基础设施大变化,基本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无论是居民收入、基础设施,还是其他各类社会保障,六安财政都坚持树牢底线思维,以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高。
三是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70年来,六安财政在全国统一的财政体制框架下,围绕各个历史阶段党委、政府的工作主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注重财政调节措施和手段,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健全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有力促进六安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从被动买单到主动施策,财政职能作用日益凸显,极大地促进了六安的繁荣稳定,为六安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十九大以来,六安财政管理工作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并得到奖励3500万元。
四是财政体制机制更加完善。70年来,六安财政坚持向改革要活力,探索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尤其是十九大以来,六安财政持续推进全口径预算管理,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通过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改革,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牢牢把握正确方向
一是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财政党的政治建设永远在路上,财政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财政工作实际,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持续不断地学习党章,并主动严格遵守,常态化反省和检视自身言行,始终讲政治、讲党性、讲原则。认真贯彻党组工作条例,坚持民主集中制,坚决发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推进财政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建设。坚持将党的建设、队伍建设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充分激发每一名干部职工的活力和潜力,形成强大的组织合力,推动财政工作实现新发展、展现新成效。
二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六安是大别山革命老区,发展是解决六安所有问题的关键。财政部门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依法理财能力,才能更好发挥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职能作用,从而破解制约财政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十九大以来,六安财政大力支持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发展“一谷一带、一心一廊、一岭一库”六大平台建设;着力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税融通”贷款、周转使用续贷过桥资金等方式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
三是坚持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做好财政工作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7-2019年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共投入财政资金873.3亿元,六安财政在保障基础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丰富社会供给等方面持续发力。始终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国家普惠性就业创业政策,保障就业资金稳定持续投入。支持发展公平优质教育,新建、改扩建城区义务教育段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实现全覆盖。加强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免费开放。通过财政服务民生,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安定有序。
三、扬帆起航再出发,持续推进新时代六安财政改革发展
一是围绕坚决打赢打好三大攻坚战,凸显财政履职新作为。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正确看待六安经济基础薄弱、财政自主能力有限的现实,以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为重点,严格控制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开好合法合规举债“前门”,严堵违法违规举债“后门”,确保六安不发生系统性财政和金融风险。支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完善扶贫投入体制机制,发挥财政部门作为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聚焦发力、全力支持脱贫攻坚。强化扶贫领域资金监管,推进扶贫管理精细化,确保扶贫资金用到实处、取得实效。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解决好老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大气、水、土壤三大领域为重点,加大支持力度,守护好、发展好“生态屏障”。深入推进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撬动流域生态文明水平整体提升。
二是围绕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现财政改革新突破。按照党的十九大总体部署,深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确保越改越好、越改越符合实际。要稳步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县区财政关系。积极推进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制定完善绩效管理制度,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快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实行部门项目“大专项(大类别) 任务清单”预算编制管理方式。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综合报告制度,厘清国资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探索国有企业监管新方式。
三是围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财政保障新方式。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要切实增强民生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在保基本、可持续、建机制方面下功夫。要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精准施策,进一步完善支出政策和机制设计。要继续组织实施民生工程,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真正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是围绕依法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强化财政监管新举措。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切实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出效益尤为重要,这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和应有之义。要认真贯彻实施预算法,推进预算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不断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要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有效堵塞财政资金监管漏洞,确保政策落实和资金安全。要强化绩效理念,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全力保障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所需支出。
五是围绕建设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展现财政干部新气象。打铁必须自身硬。新时代财政干部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全面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加强财政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扎牢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制度笼子,确保财政干部、财政资金安全。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参加财政改革发展专题新闻发布会,衷心希望媒体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财政工作,更多地宣传报道我市财政改革发展成效,进一步提高我市财政工作的影响力和知晓度。市财政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目标和任务,坚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不断谱写财政事业新的篇章,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谢谢大家!